近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迎来政策调整,全国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连续第二年上调20元。各地陆续出台实施细则,作为参保主力的农村老年群体,其待遇水平再次引发关注。那么经过本轮调整后,年满65周岁的农村居民是否能够实现月领500元的目标?我们通过具体数据分析给出解答。
从已公布调整方案地区来看,养老金调整呈现明显梯度差异。河南郑州率先完成调标工作,基础养老金由205元/月提升至240元,实现35元增幅;江苏省域内执行差异化调整,省级统筹部分提高19元至247元,其中苏州、常州两地分别增加20元和25元;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调增10元后达163元,宁夏自治区仅微调5元。这些数据直观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养老金调整幅度的直接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已形成独立的调整机制,以上海为例,去年基础养老金实现90元跨越式增长,达到1490元高位运行,预计今年仍将延续这一调整力度;北京则采取年龄倾斜政策,2023年对65岁以上群体加发37-42元,使基础养老金突破960元门槛,今年若保持同等增幅,该群体待遇将站上千元平台,这类城市的调整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参考样本。
聚焦65岁农村老人能否实现月领500元的疑问,需结合"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公式综合分析,在基础养老金不足200元的黑龙江、湖南等省份,即便考虑个人账户积累部分,多数农村老人实际领取金额仍在300元以下。反观上海、北京、苏州等地区,仅基础养老金部分已突破500元基准线,叠加个人账户养老金后待遇水平更为可观。据人社部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为214元,即便经过本轮调整,绝大多数地区65岁农民实际领取金额仍将维持在200元区间。
值得关注的是,城乡居民养老金制度存在两大特征:一是多数地区未建立高龄倾斜机制,65岁与60岁群体待遇差异主要来自个人账户积累差异;二是区域调整力度差异显著,经济发达地区自主调标空间较大,这种制度设计客观上造成"同岁不同酬"的地域差异现象。
综合来看,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存在显著地域差异,多数地区65岁农民月领取金额仍在200元区间,仅有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可实现500元以上标准,要实现更大范围的待遇提升,既需要持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也需探索建立与物价指数联动的动态调整机制,同时鼓励有条件地区建立高龄补贴制度,多措并举缩小养老保障的区域差距。
